做产品的大概都遇过这种憋屈事:好不容易打磨出一款自认为超给力的 AI 助手,结果要么弹窗弹得太猛,用户上来就点 “X” 划走;要么藏得太隐蔽,上线三个月了,知道的人还没团队内部多。新功能明明有价值,却陷在 “认知度低、使用率上不去” 的怪圈里,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劲儿全白费。
怎么才能不打扰用户,还让他们主动注意到新功能?高德地图最近上线 AI 功能时,就玩了个巧招 —— 把功能入口放在了底部标签栏(Tab Bar)这个 “黄金地段”,更妙的是,它没走传统路子。既没贴扎眼的 “NEW” 红点,也没加生硬的文字角标,反而给 AI 图标加了个超生动的微交互:这个图标会轻轻 “吹泡泡”。
几个半透明的彩色小泡泡,从图标里慢慢飘出来,大小不一,飘到一定位置就悄悄消失,动画循环得特别柔和。既不会像闪烁图标那样晃眼,又能在一排安安静静的静态图标里 “脱颖而出”,用户扫一眼界面,余光很容易就被这个小动态吸引住。
这招不光解决了曝光问题,还特别懂用户心理。“吹泡泡” 这种充满童趣的视觉语言,把原本可能显得 “技术感” 的 AI 功能,包装得特别亲切,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尝试门槛 —— 不少人会好奇 “这啥呀?点点看”。对高德来说,好处还不止于此:不仅 AI 功能的点击转化率上去了,这个小动画还悄悄传递了品牌感,让 “智能、有活力、人性化” 的感觉落地,原本偏工具属性的 App,一下子多了份温度。
别以为这只是个随便加的小动画,背后其实藏着设计心理学的门道 —— 它完美踩中了 “冯・雷斯托夫效应”(也叫 “异类效应”)。简单说,在一堆相似的静态图标里,唯一能动的元素会瞬间抓住人的注意力,还让人记得更牢。不得不说,这波设计既巧又暖,值得抄作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