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 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各行各业,互联网设计领域也未能例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深刻地改变了互联网设计的工作模式、岗位需求以及行业生态。中国庞大的互联网设计师群体,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深入了解这一群体在 AI 浪潮下的生存状况,对于设计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制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将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全面剖析 AI 浪潮下中国互联网设计师的生存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岗位需求:数量下滑,要求趋高
2.1 总体需求呈下降趋势
从 2023 年至 2025 年,中国互联网设计师(涵盖 UI/UX、产品、视觉设计等细分领域)的岗位需求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招聘平台数据显示,UI/UX 岗位数量同比减少 40%。这一下滑趋势背后,经济下行压力使得企业削减成本,对非核心岗位进行精简;而 AI 技术的发展,让部分重复性、规律性的设计工作可由智能工具完成,导致企业对基础设计岗位的需求降低。例如,一些电商平台以往需要大量设计师制作商品展示图,如今借助 AI 图像生成技术,能快速、低成本地生成大量图片,从而减少了对相关设计师的招聘需求。
2.2 岗位融合与能力综合化
部分企业开始将 “运营设计” 与 “用户体验” 等岗位进行融合,对设计师的能力要求更加综合。单纯专注于界面视觉设计的岗位逐渐减少,企业更青睐具备多元技能的 “全能型” 设计师。某大型互联网企业在 2022 年底淘汰了 80% 仅擅长界面视觉设计的 UI 设计师,保留下来的是能够参与用户调研、构建设计系统、制定运营方案的人才。当下,行业对 UI 设计师的期望已从单纯的视觉执行拓展至前期的用户洞察、需求分析以及策略制定等环节。许多大厂已不再设置专职的 UI 设计岗位,现有的 UI 设计师也需要掌握动效、3D、品牌、运营等多方面技能。
2.3 AI 催生新岗位
尽管传统设计岗位需求减少,但 “AI 浪潮” 也催生了新的岗位机会。“设计 + AI” 复合型岗位开始涌现,如 “AI 体验设计师”。这类岗位要求设计师不仅具备扎实的设计功底,还要深入理解 AI 技术的应用逻辑,能够将 AI 技术与设计理念相结合,为用户打造更优质的产品体验。例如,有的设计师负责设计 AI 生成内容的模板规则,引导 AI 根据不同需求自动生成合规且具有创意的视觉方案,从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三、薪资水平:整体微降,两极分化
3.1 整体略有下降
近几年,互联网设计师的薪资水平整体呈现出略微下降的趋势。以上海这一互联网行业发达的一线城市为例,2024 年 UI 设计岗的平均薪资相较于 2023 年下降了约 8 – 10%。即便如此,设计师岗位在互联网行业中依然属于收入较高的类别,多数 UI/UX 设计师的月薪集中在 1 万 – 2 万元区间。
3.2 地域差异显著
不同城市的互联网设计师薪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一线城市在薪酬方面保持领先地位,北京的 UI 设计师平均月薪约为 16,000 元,位居全国之首;紧随其后的是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与之相比,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统计数据表明,一线城市 UI 岗位本科学历的平均月薪在 1 万元以上,而二线城市约为 8,000 元,两者相差约 20%。如在上海,今年超过七成的 UI 设计招聘薪资集中在 10K – 30K / 月之间,年薪大致为 12 – 36 万;在招聘职位数量上,2025 年相较于 2024 年下降了 9%,2025 年上海的平均招聘月薪为 16000 元,北京为 19500 元,深圳为 17000 元,杭州为 14000 元。
3.3 资历与技能决定薪资
设计师的薪资与其岗位资历和技能水平密切相关。初级设计师或应届生的月薪平均约为 5,800 元,大多数刚入行的设计师起薪处于 5K – 8K 区间;拥有 1 – 3 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月薪可提升至 8,000 – 9,000 元左右,这一阶段通过项目经验的积累,薪酬增长较为明显;3 – 5 年经验的中级设计师平均月薪约为 12,000 – 13,000 元,在北京等地,这一经验段的设计师是行业主力,占比较大,薪资也进入 15K + 范围;5 – 10 年经验的高级 UI/UX 设计师月薪可达 18,000 元以上,大厂资深设计师年薪普遍在 20 万元以上,能力突出者年薪可达 30 万 – 50 万元;拥有 10 年以上经验或担任设计管理岗位的人员,月薪约为 22,500 元 / 月,许多已晋升至设计总监 / 经理级别,在一线互联网企业年薪可能超过百万人民币。
在 AI 技术普及的背景下,薪资两极分化趋势愈发明显。仅具备单一美术技能的设计师,由于岗位减少,薪资涨幅受到限制;而掌握复合技能(如前端开发、3D 动效、数据分析等),尤其是懂 AI 技术的设计师,更受市场青睐,薪资不仅保持稳定,甚至可能逆势上涨。某游戏公司的资深 UI 设计师,因精通 3D 引擎和 VR 界面设计,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了涨薪。
四、就业城市分布:一线为主,新一线崛起
4.1 一线城市主导地位仍在
互联网设计师的岗位机会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四大一线城市依然是设计师就业的主要阵地。2025 年,北京 UI 设计招聘职位占全国总量的 16.6%,尽管仍居首位,但较 2023 年(样本数 619,844 份)岗位数量显著减少,市场需求量较 2024 年下降 43%;深圳 UI 岗位占全国的 7.7%,需求较北京低 53%;上海占全国的 7.5%,招聘量进一步收缩,部分企业将运营设计与 UI 岗位合并。站酷此前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这前五大城市聚集了全国近 50% 的设计从业者。一线城市汇聚了众多头部互联网公司,项目资源丰富,能够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更高的薪资待遇。
4.2 新一线城市吸引力渐强
新一线城市近年来在设计行业展现出较强的吸引力。以杭州为例,凭借本地电商、互联网企业的集群优势,UI/UX 岗位需求旺盛,在电商视觉设计等细分领域的岗位数量和发展机会甚至不逊色于一线城市。此外,成都、南京、武汉等新一线城市也在积极布局互联网产业,加大对设计人才的引进力度,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不过,总体而言,一线城市在岗位规模和薪酬水平方面仍占据优势。在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UI 岗位通常集中于本地大型互联网、游戏或制造业企业,以及部分外包设计公司。许多设计师为了追求更高的薪资和更多的发展机遇,依然选择前往北上广深杭等城市发展。对于刚毕业想从事设计行业的应届生来说,一线城市能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学习成长的机会,未来若回到家乡城市发展,可形成 “降维打击” 的优势;而一开始就选择在小城市发展,后续想要进入大城市则面临诸多困难。
五、年龄与学历结构:年轻化,高学历受青睐
5.1 年轻化特征明显
互联网设计师群体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特点。在一线城市的 UI 设计师中,24 岁及以下的比例高达 38.2%,25 – 29 岁的人群占比更是达到 42.1%。年轻设计师凭借对新技术(如 AI 工具)的敏锐感知和快速适应能力,成为行业的主力军。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年轻设计师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新事物,能够快速适应行业变化。与之形成对比的是,35 岁以上的设计师占比较少,许多设计师在 30 多岁时会选择转向管理或产品相关岗位,这也导致社会上出现 “设计师是青春饭” 的说法。
5.2 学历要求逐步提高
在学历方面,本科学历已成为互联网设计岗位的基本要求,具备高学历背景的设计师在求职过程中更具竞争力。特别是对于技术性较强的设计岗位,如用户体验研究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候选人更受青睐。行业对跨学科背景设计师的需求日益增加,那些既了解用户研究,又具备技术知识或其他相关领域知识的设计师,往往更能满足企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因而在就业市场上更受雇主欢迎。
六、从业经验年限:经验更新快,持续学习重要
6.1 经验分布以中短期为主
调查显示,互联网设计师的从业经验普遍集中在 1 – 5 年,这部分年轻设计师构成了行业的主流。这一方面体现了互联网设计行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设计师职业的流动性较大。在入行初期,设计师能够通过参与各类项目迅速积累经验,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薪资也会随之显著增长。对于想要进一步发展的中级和高级设计师而言,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不断更新的技术,持续学习新技能、紧跟行业趋势尤为重要。例如,随着 AI 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设计师需要及时学习掌握相关 AI 工具和技术,才能在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
6.2 经验与发展的关系
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在项目理解、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 – 5 年经验的设计师在行业中占比较大,他们能够独立承担重要项目,对业务流程和用户需求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为产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设计方案。而 5 – 10 年经验的资深设计师,往往在设计理念、行业洞察力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更为成熟,能够在企业中担任关键角色,引领设计团队的发展方向。但无论是哪个经验阶段的设计师,都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变化,否则可能面临被行业淘汰的风险。例如,一些具有多年传统设计经验但未能及时掌握 AI 技术的设计师,在岗位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七、就业方式:企业为主,自由职业兴起
7.1 企业正式员工仍是主流
目前,大部分互联网设计师仍选择以企业正式员工的身份工作。在企业中,设计师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完善的福利保障以及系统的培训和晋升机会。同时,通过参与企业内部的项目协作,设计师可以积累丰富的项目经验,提升自己在团队协作、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初中级设计师来说,在企业环境中工作更有助于快速成长和积累行业资源。例如,在大型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可以接触到大规模、复杂的项目,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技能边界。
7.2 自由职业比例上升
随着 “斜杠青年” 和灵活用工模式的兴起,选择自由职业的设计师比例逐渐增高。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行业声誉,通过各种渠道承接私单,享受工作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同时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一些资深设计师利用自己在特定领域的专长,如品牌设计、UI 设计等,为不同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在满足自身创作需求的实现了经济收益的最大化。然而,自由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如项目来源不稳定、缺乏保障、需自行承担各类风险等。自由设计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客户沟通能力,以应对自由职业带来的不确定性。
八、AI 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8.1 挑战:岗位冲击与竞争加剧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互联网设计师群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AI 绘图、自动化设计工具等的出现,使得部分基础设计工作能够被机器高效完成,导致传统设计岗位需求减少,一些只具备单一技能的设计师面临失业风险。企业对设计师的要求日益提高,竞争愈发激烈,设计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行业变革。例如,一些简单的海报设计、图标制作等工作,现在利用 AI 工具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使得从事此类基础工作的设计师岗位受到冲击。
8.2 机遇:效率提升与创意拓展
AI 技术也为设计师带来了新的机遇。AI 工具能够大幅提高设计生产效率,设计师可以借助这些工具快速生成设计初稿、探索多种创意方向,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意构思、用户体验优化等核心工作中。例如,通过输入关键词,AI 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风格各异的设计草图,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启发。同时,AI 让普通人也能获得一定的设计能力,而善于运用 AI 的设计师有望成为 “超级个体”,突破传统工作模式的限制,实现工作效率和创意上限的双重提升。一些设计师利用 AI 技术,将自己的创意快速转化为实际作品,实现了个人品牌的快速发展。此外,AI 还催生了新的设计领域和岗位,如 AI 交互设计、AI 界面设计等,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九、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在 AI 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互联网设计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岗位需求方面,整体数量下降,岗位融合趋势明显,对设计师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薪资水平略有下降,地域差异和技能差异导致薪资两极分化加剧;就业城市分布上,一线城市依旧是主要就业地,但新一线城市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年龄结构年轻化,学历要求逐步提升;从业经验以中短期为主,持续学习对设计师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方式上,企业正式员工仍是主流,但自由职业的比例在上升。AI 技术既给设计师带来了岗位冲击等挑战,也创造了提升效率、拓展创意等机遇。
9.2 展望
未来,互联网设计师需要积极应对 AI 浪潮带来的变化。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学习掌握 AI 技术,将其与设计专业知识相结合,向 “设计 + AI” 复合型人才转型,增强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设计师应更加注重发挥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情感理解能力和用户洞察能力,在设计中融入更多人文关怀和创新思维,为用户打造更具温度和个性化的产品体验。同时,高校和培训机构也应根据行业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互联网设计人才。企业则需优化人才管理策略,充分发挥设计师在创意和创新方面的优势,合理运用 AI 技术提升企业的设计效率和产品竞争力。通过设计师个人、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 AI 浪潮中实现互联网设计行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