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者群里又炸了锅 —— 一位设计师朋友喜提 “毕业大礼包”,35 岁的他在群里哀嚎:”突然被裁才发现,除了工资卡余额,我这人生账户基本算裸奔啊!工作找不到,钱袋瘪得慌,这日子没法过了!”
群里瞬间炸开了锅,有人马后炮:”早让你搞副业你不听”,有人拆台更狠:”天天把副业挂嘴边的,多半是嘴强王者,真行动的早闷声发大财了”。看着这群人吵来吵去,我突然琢磨过味儿来:咋这几年,副业成了职场人的 “续命丹” 话题了?
想当年 2015 年前后,尤其是 UI 设计圈,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滋润 —— 跳槽就像坐火箭,薪资翻倍是标配,连独角兽公司都得捧着钱求你入职。那时候我找工作的底气比腰间盘还突出:”老子有技术在手,还怕没饭吃?” 简历刚发出去,电话能被 HR 打爆,offer 多到能砌墙,谁有空琢磨副业啊?主业上升空间就够让人做梦笑醒了。
那阵子正好赶上全民创业潮,市场上的初创公司比路边烧烤摊还多,可像样的 UI 设计师却跟熊猫似的金贵。那会儿主流还是网页设计、电商美工,大家一看 UI 设计门槛低、薪资高,好家伙,跟赶集似的全涌过来了,培训班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
直到前几年,风向突然变了 —— 市场饱和得像塞不下的地铁,经济下行把初创公司卷得尸横遍野,大厂也开始 “降本增效”(说白了就是裁员)。现在的行情?听听我一个朋友的吐槽:”以前觉得好好上班就行,现在每天醒来都像踩在薄冰上,生怕下一秒就掉下去。”
这种焦虑,估计打工人都懂。35 岁危机、裁员潮这些词,早就不是新闻里的故事,而是隔壁工位昨天发生的事。
其实副业这词儿以前哪有这么火?以前顶多是接接私活赚点零花钱,谁正经把这当回事啊?可现在不一样了,它成了很多人心里的 “救生圈”,哪怕漏气,握着也踏实点。
现在搞副业的人啊,那叫一个八仙过海:周末摇身变博主的,研究直播带货的,在小红书写探店攻略的… 真不是大家贪财,实在是被现实逼的。就像出门总带把伞,平时嫌麻烦,真下暴雨了,至少不会被淋成落汤鸡。
说到搞副业,我先自曝一下 —— 比如这个公众号,从 2018 年写到现在,算下来也有 6 年多了,还弄了个知识星球,4 年多下来多少赚了点。所以关于副业,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我觉得吧,关键是找对路子,兴趣很重要。我身边就有不少活生生的例子:
有人离职后学滑雪,后来成了滑雪教练,赚得比在大厂还多;
有人健身多年,天天分享经验,顺便直播卖健身器材,小日子过得挺稳;
还有个爱弹吉他的朋友,开了个培训班,我还在他那报过课,现在人家都组乐队了,越来越像样;
我前同事,以前在腾讯搞金融,现在专职做财经自媒体,讲投资那点事儿,听说收入相当可观;
还有个腾讯的开发大神,现在在家捣鼓租赁小程序,靠专业技能也活得挺滋润。
可能有人会说:”那我干脆全职搞副业得了!” 打住打住,搞副业不代表要把主业扔了。正因为未来变数多,才更要把主业稳住,同时偷偷给自己铺条后路。
就说自媒体吧,几乎没啥启动成本,主要看你愿不愿意花时间 —— 比如把打游戏、刷短视频的时间挤出来写点东西?而且写作这事儿,反过来对主业也有帮助,能锻炼思考和表达能力。比起开奶茶店、开花店,这对上班族来说可容易多了。
说起来我当初开这个号,之前也提过,就是为了练英语和设计理论才开始写的,没想到一写就停不下来,还顺便积累了人脉和小名气。这么多年写下来,简直改变了我的人生,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然了,搞副业也有坑,但最大的坑可能就是你自己 —— 得熬得住没收入、没反馈的日子。很多人都是三分钟热度,还没等到开花结果,就打退堂鼓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别一开始就幻想一夜暴富,把它当成长期投资。与其等万事俱备,不如先从小处着手。比如写东西,刚开始可能没人看,写得也不咋地,但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量变引起质变。
就像我现在的写作打卡,已经攒了 1000 多篇思考,这些每天的碎碎念成了我的素材库,让我实实在在体会到积累的力量。就算哪天不上班了,回头看看这些文字,也是挺珍贵的回忆。
其实副业不止是多赚点钱,更像是给人生多开了个窗口。在这行情不景气的年代,多一份底气总是好的。当你知道除了工资还有别的活法,那种安全感完全不一样。就像我自己,因为一直写东西,至少知道就算不想打工了,还有件能糊口的事能做。这种感觉,就像给人生备了个 Plan B,可能用不上,但知道它在那,心里就踏实。
老话讲得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年头谁也说不准明天会怎样,但我总觉得,生活不会亏待那些给自己留后路的人。搞副业就像带伞,平时可能用不上,但真下雨的时候,你会感谢当初的自己。
说到底,副业不只是收入多了一笔,更是让你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在折腾的路上,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我还能这样,原来我还有这么多可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