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亿条招聘数据告诉你:AI 真的会取代工作吗?这几类岗位最危险,这些却在疯涨

自从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推出后,“AI 会不会抢工作” 就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之前 OpenAI、微软也发过报告,说哪些岗位容易受 AI 影响,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缺了点实打实的数据支撑。​

直到最近,我看到一份特别靠谱的研究 ——Revealera(一家招聘数据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Henley Wing Chiu,收集并分析了 2023 年 1 月到 2025 年 10 月期间,全球近 1.8 亿份招聘信息,结果发表在 Bloomberry 上(原文链接:https://bloomberry.com/blog/)。​

得先说明下,这份研究虽然是全球数据,但主要以美国市场为主。不过它的参考价值特别大:美国在 2023 年初 ChatGPT 爆火后,就开始大规模用 AI 了;而中国是 2025 年初 DeepSeek 火了之后才跟上,中间差了差不多两年。也就是说,美国现在面临的就业变化,很可能就是中国未来一两年要遇到的情况。当然,中美就业市场结构不一样,有些岗位的情况得谨慎看,后面我会具体说。​

一、先记住一个基准线:市场整体招聘量降了 8%​

2025 年,全球招聘信息总量比去年少了 8%。这个数字特别重要,是判断一个岗位是不是真被 AI 冲击的 “标尺”:​

  • 如果一个岗位招聘量降了 8% 左右,那不算异常,只是跟着大市场走;​
  • 要是降了 20%、30%,那才是真的被 AI 影响了;​
  • 反过来,要是市场都降了 8%,某个岗位还在涨,说明它的需求是真的强。​

很多人聊 AI 对就业的影响时,都容易忽略这个基准。比如看到某个岗位降了 10%,就说 “肯定是 AI 搞的”,但其实市场本身就在降,不能全怪 AI。所以我们真正该关注的是:哪些岗位降得远超 8%?哪些岗位还能逆势增长?​

二、最惨的是 “创意执行岗”:降得最多的 3 个都在这​

在所有岗位里,降得最厉害的有 3 个,还都是创意相关的:​

  • 计算机图形设计师(包括 3D 艺术家、VFX 艺术家等):降了 33%;​
  • 摄影师:降了 28%;​
  • 内容写作者(包括文案、编辑、技术写作等):降了 28%。​

而且这不是偶然,这些岗位已经连续两年在降了。比如计算机图形设计师,2024 年就降了 12%,2025 年直接跌到 33%,跌幅越来越大。记者岗位也在降,降了 22%,差一点就进了降幅 Top 10。​

但有意思的是,不是所有创意岗都在跌。像创意总监、创意经理、产品设计师,这些岗位的招聘量基本和市场基准线持平,没怎么大跌。​

为啥会这样?关键就在 “执行” 和 “策略” 的区别。图形设计师是 “按需求做图”,摄影师是 “按需求拍照”,内容写作者是 “按需求写文字”—— 这些都是纯执行的活儿,而 AI 现在最擅长的就是这个:你给个需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能快速出图,Claude、GPT、DeepSeek、豆包能写文案,虽然质量不一定顶尖,但很多场景下够用了,自然就抢了执行岗的活儿。​

可创意总监、创意经理不一样,他们要做的是理解客户需求、定战略、选方案、协调团队 —— 这些需要大量沟通、判断和权衡,AI 目前根本做不了。就连平面设计师,因为工作里有很多和客户沟通、反复改方案的环节,不是简单 “给需求就出图”,所以表现也比基准线好。​

说到底,AI 取代的不是 “创意工作”,而是 “创意里的纯执行工作”。现在已经是 “想法比执行更值钱” 的时代了。​

三、这些岗位在逆势增长:AI 越火,它们越缺人​

虽然市场整体降了 8%,但有些岗位不仅没跌,还涨得特别快,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AI 基础设施相关岗位,需求暴增​

增长最快的是机器学习工程师,2025 年涨了 40%,而且 2024 年就已经涨了 78%,连续两年爆发。除此之外,整个 AI 产业链的岗位都在涨:​

  • 机器人工程师:涨 11%(AI 从线上往线下物理世界延伸,需要这类人才);​
  • 研究 / 应用科学家:涨 11%(企业要做自己的 AI 模型,得靠他们);​
  • 数据中心工程师:涨 9%(AI 需要大量算力,得有人维护数据中心)。​

这很好理解:现在公司不会只靠 OpenAI 的 API 过日子,都想搭自己的 AI 系统、做专属模型,所以开发、部署、维护 AI 的人才就特别缺。​

第二类:网红营销专员,反 AI 趋势增长​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岗位 —— 网红营销专员(负责品牌和 KOL 合作),2025 年涨了 18.3%,2024 年也涨了 10%,连续两年上升。​

为啥 AI 越火,这个岗位越吃香?我觉得是 “反向影响”:现在互联网上全是 AI 生成的内容,搜索结果、广告、邮件都是 AI 写的、AI 设计的,大家对这些 “机器内容” 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但像 TikTok、YouTube 上的达人测评、小红书的真实分享,是 “真人输出”,反而让人觉得可信。​

在 AI 泛滥的时代,人们更愿意相信 “人” 了,所以网红营销的需求就涨了。国内其实更明显,小红书、抖音、B 站的达人营销做得越来越火,MCN 机构、品牌的投放团队都在招人,这个岗位在国内肯定也是增长的。我自己做博主,这两年也明显感觉到品牌营销的需求变多了。​

四、最反常识的发现:这些 “高危岗” 其实很安全​

要是问大家 “AI 最可能取代什么工作”,很多人会说程序员、客服、销售。但数据告诉我们,这些岗位其实挺稳的。​

1. 软件工程师:整体没受影响,只有初级前端略降​

大部分软件工程岗的降幅都接近或好于 8% 的基准线,比如后端工程、全栈工程、DevOps,基本没怎么跌。唯一下降多的是初级前端工程师,可能是因为 Cursor、Bolt.new 这些可视化编程工具,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快速搭前端页面,抢了部分初级岗的需求。​

但从整体和短期来看,软件工程师还是安全的。因为 AI 不是让工程师失业,而是让他们更高效:给工程师配个 Cursor、Claude Code,他们能更快做完功能、解决复杂问题。公司不会因为工具好用就裁人,反而会让这些人做更有价值的事。不过 AI 编程工具才火了一年,长期影响还得再看看。​

2. 客服代表:只降 4%,同理心是 “护城河”​

客户服务代表的招聘量只降了 4%,比市场基准线好很多。这和大家想的 “AI 客服会取代人工客服” 完全不一样。​

为啥?可能是因为 AI 客服没法 “替人挨骂”。遇到客户愤怒、困惑的时候,需要的是能理解情绪、灵活应对的人,而不是只会按脚本回复的机器人。同理心和判断力,AI 暂时还学不会。​

3. 销售岗位:核心能力没法替代,赋能型岗位暴涨​

销售岗的表现也比市场好:客户经理涨 1.6%,销售总监涨 2.5%,收入总监涨 10.2%,只有销售运营专员降了 8%(因为 CRM 管理、数据分析这些结构化工作,AI 能帮忙)。​

销售的核心不是发邮件、打电话,而是理解客户需求、建立信任、谈判博弈 —— 这些高度依赖人际互动的能力,AI 根本替代不了。而且还有个隐藏趋势:GTM 工程师(市场推广工程师)涨了 205%(虽然岗位总量少,没达到统计阈值)。这说明公司需要 “懂技术的销售”:用 AI 搭营销系统、自动化流程、优化转化率,AI 是在赋能销售,不是取代销售。​

五、最扎心的规律:岗位层级越高,越不怕 AI​

这份研究里最让人在意的发现,是 “岗位层级和抗 AI 能力成正比”:​

  • 高层领导(总监、副总裁、C 级高管):只降 1.7%,比市场好 6.3 个百分点;​
  • 中层管理(经理):降 5.7%,比市场好 2.3 个百分点;​
  • 一线员工(不带团队的基层 IC):降 9%,比市场差 1 个百分点。​

而且增长最快的岗位里,有 5 个都是总监及以上级别:数据工程总监(+23%)、房地产总监(+21%)、法务总监(+21%)、软件工程总监(+14%)、工程副总裁(+12%)。​

为啥会这样?因为 AI 让高层更 “独立” 了。以前一个 VP 想验证技术方案,得找工程师开会、做原型;现在打开 Cursor,自己就能快速做出来。以前产品总监想分析用户数据,得等数据分析师出报告;现在用 Claude 问几句,几分钟就有答案。AI 让高层不用再依赖大量一线员工,公司自然更需要 “做决策的人”,而不是 “执行指令的人”。​

这个趋势和 Google 去年裁中层管理者的逻辑一样:扁平化组织,减少中间层,让决策者直接对接执行者。国内虽然很多公司层级多、决策慢,但 “一线员工受冲击最大” 的规律,大概率还是会一样。​

六、关于 AI 和就业,我最想分享的 4 个判断​

看完这份 1.8 亿数据的研究,我有几个明确的感受:​

第一,AI 对就业的影响是 “挑着来的”,不是一刀切。不是所有工作都危险,也不是所有都安全 —— 关键看你是 “执行指令” 还是 “做决策”,前者风险高,后者暂时安全。​

第二,执行和决策的差距会越来越大。AI 让执行变简单,但决策还得靠人。未来的分化不是 “用不用 AI”,而是 “用 AI 做决策” 还是 “用 AI 做执行”:会用 AI 提升决策效率的人,一个能顶一个团队;只会用 AI 做执行的人,需求会越来越少。​

第三,不用过度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软件工程师、客服、销售的稳定,说明 AI 不会让大家 “一夜失业”;但创意执行岗的下跌也是事实,关键是搞清楚自己在哪个阵营,主动调整。​

第四,中美有差异,但趋势能参考。虽然医疗记录员、合规专员这些岗位在国内情况不一样,但 “执行岗降、决策岗稳、AI 基础设施岗涨” 的核心趋势,肯定会在中国上演 —— 毕竟两年的时间差,足够 AI 渗透到各个行业。​

七、给你的岗位安全指南:4 个问题 + 1 个行动建议​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 AI 影响,不妨问自己 4 个问题:​

  1. 你的工作是 “执行” 还是 “决策”?日常是 “按指示做事”,还是 “判断该做什么、怎么做”?前者要小心,后者更安全;​
  1. 你的工作能被标准化吗?有固定流程、固定输出的,AI 容易学;每次都要灵活应对的,AI 做不了;​
  1. 工作需要同理心和判断力吗?要理解他人情绪、做复杂选择、承担责任的,AI 替代不了;只处理信息、生成内容的,AI 能帮忙;​
  1. 你在哪个层级?一线员工要么往管理 / 决策岗走,要么让自己变成 “用 AI 做决策的一线”;管理层要学会用 AI 提效率,价值会更大。​

最后一个建议:主动学 AI 工具。不是为了让 AI 替代你,而是让 AI 赋能你。软件工程师因为 Cursor 更高效,销售因为 AI 营销工具更值钱 —— 关键不是 AI 会不会取代你,是你会不会用 AI。